專家為企業“越冬”支招:中小企業如何應對危機
中國民營經濟發展30年高層論壇日前在京召開。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,中國大量外向型民營企業,特別是許多中小企業陷入生存與發展危機。中國民營企業如何走出危機?針對這一問題,與會官員、專家學者、企業家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黃孟復:
民營經濟將最快恢復
“在歷次經濟周期性波動中,民營經濟往往受沖擊最大、最深,但恢復起來也最快、最早,對經濟恢復增長的貢獻也最突出,相信這次也不會例外。”全國政協副主席、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說。
他分析說,30年來,民營經濟以遠高于其他經濟成分的發展速度,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,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者。去年以來,盡管中國經濟遇到嚴峻挑戰,下行壓力很大,民營經濟也遭遇空前困難,但截至2008年11月份,非國有經濟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30.8,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.8,私營企業稅收同比增長25,出口總值前三季度同比增長32.5,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。這充分表明了民營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,即使在經濟困難時期,也是如此。
他表示,在當前經濟形勢下,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適應市場環境、應對市場變化、重振市場信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;要重視解決民營企業,尤其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,為其在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必要條件。
厲以寧:
應對危機減稅為先
應對危機,政府應當采取什么對策?
“排第一位的措施應該是什么?我認為是減稅,其他措施的效率都不如減稅。”經濟學家厲以寧呼吁,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,扶助民營經濟渡過難關。他提出了六大對策:
首先,政府應該減稅。應通過減稅讓企業渡過難關,減稅是保企業最重要的措施。同時,減稅對個人而言,也可以增加消費。減稅后雖然稅收總量會減少,但這只是暫時性的,因為減稅后稅源擴大了、稅基增大了,最后的稅收總量還會增加。
其次,政府增加投資是必要的,但應主要投向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。應該看到,政府投資不可能全部轉化為最終需求,尤其不要盲目投資。“4萬億元投資是好事,到了30萬億元可能就是壞事了,一定會有好多沒有經過嚴格篩選、審查的項目上去了,所以不要盲目投資,仍然要重質量、重結構。”厲以寧說。
第三,一定要保出口。占領國外市場不容易,但丟掉很容易。為此,除了減稅,還要為匯率調整確定階段性目標,幾年后再根據情況調整。
第四,政府可注資企業。政府可投資優質的民營企業或一些國有企業。政府注資,企業不用付利息,還可借此加強技術改造。而國家注資可采取優先股的形式,而不以普通股出現。優先股只分紅,不影響股權結構。同時,“銀行也可放寬對企業投資性貸款的限制,這也是幫助優質企業渡過難關的好辦法。”厲以寧說。
第五,加速經濟轉型。從宏觀經濟講,產權理順以后價格就要理順。因為產權理順了,應該抓緊當前機遇,特別是理順糧價、油價、電價。產權理順,價格理順,就會促進經濟的轉型。
第六,扶持中小企業,建議國務院設立“全國性中小企業指導和服務中心”。這個機構應重在提供服務,幫助企業解決困難,幫助企業統籌協調政策。果能如此,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發展也大有好處。
柳傳志:
民企要借機苦練內功
面對危機,民營企業怎么辦?
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表示,企業“過冬”要制定不同的戰略目標。結合實際情況,柳傳志提出了兩點建議。
一是制定上中下3種不同情況的戰略目標,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,要保證不能突破底線,企業的現金流不能斷。
二是借機苦練內功。每個企業在運行管理層面都有薄弱環節,現在有了充足的時間研究這些薄弱環節的形成和突破,比如研發環節、采購環節、供應鏈環節等。此外,如果能夠在建班子、定戰略、帶隊伍方面進行基礎建設,一定會對企業大有裨益,這一切都會為“冬天”過去、“春天”到來的時候收復失地做好準備。
“很多中小企業正在渡過難關,渡過難關就是光明,對于中小企業而言,只要國家經濟環境改善,機會來了,我們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。”柳傳志說。